第(1/3)页 在这个莫斯科。 还没有人预料到会发生什么。 唯一一个提前看出了端倪的人。 可能就是正在看这场比赛的苏神。 启动蹬出。 蹬摆配合上,博尔特的手臂摆动幅度明显小于100米启动阶段。 100米启动时,手臂的大幅前后摆动是为了最大化向前的惯性,而200米启动中,他的手臂摆动更偏向于横向稳定。 也就是前摆时肘部向内收,后摆时幅度收窄。 这种调整是为了避免上肢惯性过大干扰身体向弯道内侧的倾斜控制。 同时,他的步长从第一步开始就保持相对克制,前5步的步长递增节奏平缓,而非100米中那种急促的步长爆发,目的是在加速过程中为身体姿态的逐步调整留出时间。 确保进入弯道时,身体已自然过渡到适合弯道跑动的倾斜状态。 这是…… 力的传递与惯性调控?! 苏神现在已经是全神贯注盯在了博尔特身上。在刚刚博尔特拿出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状态之后,苏神现在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 即便是布雷克,都不能占据他的视线分后。 因为他发现。 博尔特在这里展现的能力。 和他想象中是完全不同。 你要知道,人体跑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运动,核心在于通过下肢蹬地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同时依靠上肢摆动实现平衡与惯性协同。 那么在生物力学中,“蹬摆配合”的本质是上下肢运动的耦合效应。 即是下肢蹬地时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躯干传导至上肢,而上肢摆动形成的角动量可反向作用于躯干,影响整体重心轨迹。 博尔特在100米与200米启动阶段的蹬摆差异,本质是对“推进力最大化”与“姿态稳定性”的策略性选择,其背后涉及惯性定律、角动量守恒及离心力平衡等核心原理。 博尔特居然会做明显的差异化? 要知道原本它的100米和200米差异化其实并不大。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格林吐槽他的原因。 觉得他完全是纯纯的浪费天赋。 因为正常人按他这么跑,200米就不可能跑这么快。 这是绝对的事情。 但是呢,他却硬生生跑得这么快。 这就搞的人实在是很破防。 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能够采取更加科学化更加技术化的跑法,那意味着这个成绩还能提高。 这一点是绝对的。 至于提高多少不好说,毕竟没有人跑得过他这么快的成绩。 但是提高是肯定的。 格林都深信不疑。 虽然像刘易斯那样的人,经常说博尔特是用药,可对于格林来讲吐槽博尔特有他一份,但是他的吐槽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博尔特的技术太烂…… 局限就在这个点,说明他对于博尔特的实力还是很认可,就是觉得博尔特这个技术实在是让他难以忍受。 毕竟下一个博尔特在哪里那还不知道呢,拥有这么好的田径圣体,你不好好把极限激发出来,让世人看看人类的极限。 你就是暴殄天物。 即便是他跑出了惊世骇俗的19秒10+,这样一个恐怖的段位。 他的跑动技术其实也还是不太好。 而且他还是他没有这么努力,没有这么自律的状态下跑出来的成绩。 可问题来了。 现在的他。 今年的他。 莫斯科的他。 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 不是。 这从100米其实就能看出端倪博尔特的各种技术性改变,让他的实力再次提升。身体素质的加强,身体健康度的提高,也让他对于技术的把控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不说别的技术,就说他和苏神跑出来的最瞩目的技术…… 六秒爆发第四阶段。 万分位解放极速。 就不可能出现。 这本就是他的身体和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联合起来的产物。 因此结合这个基础上,再来看博尔特的200米…… 顿时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实原本苏晨认为布雷克和博尔特可能也就是五五开。 谁都有机会。 可这么来看的话。 恐怕,苏神的想法也会变化了。 100米属于直线短跑,核心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提升步频与步长,实现速度爆发。此时的摆臂策略围绕“最大化向前惯性”。 博尔特这里做的就是—— 大幅摆臂的科学逻辑。 惯性最大化与推进效率。 是的。 他竟然把惯性的运用不仅仅加入到了100米当中。 200米。 也同样进行了融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惯性与质量成正比。 100米启动时,上肢大幅前后摆动,摆幅可达肩宽的1.5-2倍,实质是通过上肢的质量位移形成向前的线动量。 当手臂向前摆动时,其惯性力通过肩部肌群传导至躯干,与下肢蹬地产生的向前分力迭加,显著提升整体前进的加速度。 生物力学研究显示,优秀短跑运动员启动阶段的摆臂贡献可达总推进力的15%-20%。 这叫做……惯性迭加效应! 苏神不知道博尔特他知不知道这个名词。 但是博尔特现在做出来的。 就是这样。 与此同时,摆臂频率与步频存在严格的1:1耦合关系。 即左臂前摆对应右脚前蹬,右臂前摆对应左脚前蹬。 大幅摆臂通过增加摆动幅度延长了上肢运动的力臂,在神经控制下,这种运动模式会反向驱动下肢蹬地幅度增大,形成“摆臂-蹬地”的正反馈循环。 再加上。 重心的前移优化。 启动阶段身体前倾。 躯干与地面夹角约45°。 大幅摆臂可通过调整上肢重心位置,进一步降低整体重心高度,减少蹬地时的垂直分力损耗。 同时,前后摆臂产生的水平方向角动量可抵消下肢蹬地时的旋转趋势。 确保重心始终沿直线轨迹前移。 避免侧向偏移导致的能量浪费。 好家伙。 这是什么? 这是利用惯性后做出来的…… 200米启动阶段横向稳定摆臂的底层原理。 也就是利用惯性摆臂,使得离心力对抗与姿态控制强化! 200米包含弯道阶段,所以启动阶段的核心任务不仅是加速,更要为进入弯道时的身体倾斜做好准备。 博尔特的摆臂调整,以前就是想怎么来怎么来。 野性无比。 所以你很少听见别人讨论博尔特的运动技术,并不是他没技术,就是你采取他这样的技术…… 那不好意思,你根本不可能跑到他这么快。 所以他的这个技术对于很多精英运动员甚至是一线运动员来说,没有学习的必要。 因为他的技术就是……不怎么样。 用他这一套技术可能会跑得更慢。 唯一能够用这套技术跑这么快的人。 可能也只有博尔特他自己。 但是这一瞬间。 他做的不是这样。 苏神很清楚的看见。 博尔特这个时候做出以下操作: 前摆肘部内收。 后摆幅度收窄。 这本质是通过控制上肢角动量,来平衡弯道离心力。 这样的东西。 是博尔特能做到的吗? 是那个技术不匹配现有能力的博尔特??? 他竟然把100米里面做的一些东西开始调动到200米里面。 首先开始展现的就是。 离心力与身体倾斜的力学平衡。 弯道跑动时,人体做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方向指向弯道外侧。 为平衡离心力。 身体需向内侧倾斜,使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抵消离心力。 此时,上肢若大幅前后摆动,会产生沿运动方向的角动量,干扰身体倾斜角度的稳定性——前摆幅度过大易导致身体向外侧倾倒,后摆幅度过大则会加剧内侧倾斜,破坏平衡。 博尔特这里就采取:上肢横向角动量的调控作用。 与其对抗。 200米启动时,博尔特的摆臂从“前后向”转为“偏横向”。 也就是所谓的,前摆肘部内收,使摆动方向更靠近身体中线。 后摆幅度收窄,减少向外侧的惯性。 实质是通过减少前后向角动量,增加横向稳定角动量。 苏神对于这个做过相应的生物力学数据显示。 苏神实验室的数据证明——这种摆臂模式可使上肢横向角动量提升30%。 其作用类似“平衡杆”。 当身体因离心力有向外倾斜趋势时,内侧摆臂产生的向内拉力可抵消部分离心力。 反之亦然,从而维持倾斜角度的动态稳定。 你这要是布雷克做出来的。 苏神觉得还有点可能。 博尔特,你不是在开玩笑吗? 再加上启动瞬间,前后大幅摆臂主要依赖胸大肌、背阔肌等大肌群的伸缩,而横向摆臂则更多调动三角肌、斜方肌等小肌群进行精细控制。 这种调整可降低上肢能耗,减少大肌群不必要的收缩,同时通过小肌群的快速收缩响应身体倾斜的细微变化,提升姿态控制的灵活性。 对于博尔特而言,其肌肉纤维类型中快肌占比极高,这种精细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放大,确保在高速启动中仍能精准调控身体姿态。 除了这些肌肉的调整。 他甚至利用惯性。 做了一个省力的杠杆。 起码比100米省力。 为什么呢? 假如说100米启动的大幅摆臂虽能提升推进力,但也会产生较大的惯性负荷—— 手臂前摆时,躯干需克服其惯性做正功。 后摆时,又需消耗能量减速。 那么200米启动若沿用此模式,过大的上肢惯性会迫使躯干额外耗能维持倾斜姿态,导致能量浪费。 但之前博尔特用的就是这一种更加消耗能量的方式。 当然他之前是无敌的也是无解的。 没有人能威胁到他。 加上他是世界纪录保持者,又是人类第一个打开19秒20的人。 那他有这个任性的资格,可以去做一切事情。 而且那个时候人处于极致巅峰。 所有人都对自己点头哈腰,所有媒体都对自己极尽吹捧。 人在最成功的时候,你基本上是听不进去劝。 甚至会觉得自己这样就是最好的,没有必要改变。 这就是所有处于人生巅峰的人都会有的错觉。 但是你还真说不了他什么,因为其余人还真没他快。 就是这么难搞。 所以博尔特面对格林的说法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面对美国一些实验室的邀请。 也是无情拒绝。 甚至表示自己毫无兴趣。 为什么呢?明明牙买加的科研实力以及运动学能力都很弱。 他只要和这些结合起来,明明就可以更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