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 一二棒交接。 3米外就是交接区。 第二棒张培猛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成165度,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与劳逸递棒的轨迹形成一道“斜向下”的技术轴线。 这是我国田径队打磨的“改良版下压式交接”,比传统下压式减少了0.1秒的交接耗时,更让“稳”与“快”在技术细节里找到了平衡。 劳逸下弯道时的速度比卡特慢0.3米/秒,但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追速度,而是为交接铺就“无波动的节奏基底”。 传统下压式交接最怕“递棒人节奏乱”——棒体角度偏移1度就可能导致接棒手“抓空”。 而劳逸需要在2.5秒内完成“身体回正+步频锁定+握棒调整”的三重准备。 每一步都藏着苏神的技术改造思路。 弯道跑时劳逸的躯干与地面呈55度倾斜,左肩比右肩低8厘米,这种姿态靠左侧腹斜肌与背阔肌的协同收缩维持。 进入下弯道后,他没有像卡特那样“三步回正”,而是用更保守的“四步调整法”。 第一步左侧腹斜肌收缩力度减弱10%,左肩仅抬高2厘米。 比传统下压的调整幅度小一半,避免重心突然晃动。 第二步右侧腹直肌轻微收缩,像“拉拽右肩”一样辅助躯干回正,倾斜角度降至54度。 第三步双侧竖脊肌同时发力,从脊柱两侧向上提拉躯干,倾斜度稳定在53度。 第四步核心肌群整体收紧,最终在踏入交接区前将倾斜度控制在52度。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的骨盆水平偏差始终没超过2度,比2011年大邱世锦赛时的自己小了3度——这得益于“核心分层发力”技术。 浅层腹直肌负责固定躯干姿态,深层腹横肌像“腰带”一样包裹内脏,减少身体侧向晃动。 这种“慢回正”策略虽让速度损失了0.05米/秒,却让棒体与地面的夹角稳定在45度,为后续递棒的角度控制埋下伏笔。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核心的稳定是。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躯干回正的“核心协同发力”。 这一点对于劳逸来说完全没问题。 二沙岛除了苏神,他的核心就是最好的。 没有之一。 因此他做这样的改良最为合适。 都到了这个地步,肯定是每一个人的技术改动都要重新做详细化的设计,毕竟你已经不是和亚洲的队伍在这pk,你是和世界最顶尖的队伍pk,而且你要保持世界纪录。 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情。 上面这些做到后,就可以避开传统下压式交接要求递棒人步频波动不超过0.03步/秒这一步。 劳逸做到了0.03步/秒的极致稳定。 秘诀藏在“脚跟落地时间”里。 弯道时脚跟落地后0.05秒才完成全掌支撑,下弯道时将这个时间延长至0.06秒。 通过增加支撑时间缓冲地面反作用力,让每一步的蹬地节奏更均匀。 同时缩短的2厘米的步长。 来自“小腿蹬伸幅度的收窄”。 膝关节伸展角度从直道时的170度减至168度。 避免步长过大导致落地时“身体前倾过度”。 每步的间隔时间稳定在0.2秒,这种“像节拍器一样”规律。 让张培猛可以更加精准确定位置。 然后就是握着棒方式的改良。 传统下压式交接中,递棒人全程“全掌握棒”。 四指并拢握棒,拇指压在上方。 但苏神这里做了个关键调整。 让第一棒劳逸进入下弯道后,悄悄松开了无名指和小指,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棒体中段。 握点比传统方式后移了3厘米。 这个改动有两个作用: 一是减少手部肌肉的发力负担,避免长时间握棒导致手指僵硬。 二是让棒体前端更“灵活”,递出时能随手腕动作微调角度。 普通人这么做当然很冒险,但是劳逸作为从08年开始一直稳定的第一棒。 苏神对他有这个自信。 这个风险和劳逸说过,人家也是点头答应下来,然后稳稳的把这个技术给消化掉。 对于劳逸来说,复杂的技术可能领悟能力不那么充足,毕竟这个东西需要牵涉到你的领悟天赋,但是简单一些的东西,他却能够通过不断扎实甚至是枯燥的训练将其掌握。 因此这种掰开了,揉碎了,一口口喂给他的知识点。 就是最对劳逸胃口的方式。 只见此时他的右手腕向内旋转3度。 棒体前端比后端低4厘米。 这个“刻意的倾斜”是为了契合张培猛“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 传统下压式棒体是水平的,接棒时需要接棒手“主动向下扣”,而改良后棒体本身就带斜度,能直接“滑入”接棒手的掌心。 甚至队医后来检查他的右手时发现,食指指尖有块老茧—— 这是反复练习“三指握棒”磨出来的。 也是技术改良的“物理印记”。 这足以证明劳逸在这里有多么的苦练不辍。 张培猛起身预跑区,没有像牙买加队的布雷克那样“指尖颤动感知节奏”,而是双手扶膝做了两次“半蹲预启动”。 这是他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肌肉激活方式。 也能够更加的激活他这一块的本体感受器。 传统下压式交接中,接棒人的“启动早0.05秒就可能撞棒”,而张培猛需要在1秒内完成“时机判断+手型固定+步频匹配”的准备。 他的每个动作都对应着劳逸的节奏。 像“齿轮咬合”精准才行。 毕竟现在的队伍是历史上最强的接力队。 起码是纯跑动硬实力最强的。 其次,现在也不是面对洲际比赛,甚至是普通的夺牌。 现在要做的是守护世界纪录。 那自然要做到这种程度。 也值得做到这种程度。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张培猛这里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双启动的暗号。 一是“视觉信号”——盯着交接区10米线的前端,当劳逸的左脚尖踩过线的瞬间,启动的“预备指令”就已发出。 二是“触觉信号”——他的右手食指贴在裤子侧缝上,当听到劳逸的脚步声从“单声”变成“连续声”时,意味着两人距离缩至5米! 这个时候只需要左腿股四头肌突然收缩。 完成启动第一步。 就能比较流畅的控制节奏,配合劳逸的交接。 这种“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判断方式,比单纯靠听觉更适合张培猛。 去年冬训训练时,教练组曾做过测试: 张培猛靠视觉启动的时机误差仅0.2秒,靠听觉则有0.5秒,于是最终定下了“看线+听声”的双保险策略。 他启动时的预跑步长严格控制在0.65米,比自己正常起跑步长缩短。 小步幅能让他在一秒内调整位置。 避免因劳逸节奏微调导致“接棒距离偏差”。 砰砰砰砰砰。 随着劳逸靠近。 这时候交接的接,也要做好准备。 你要知道交接本来就是两个动作,而不是一个动作。 是需要两个人完成的。 劳逸即便是把交这个动作做得再好。 如果接这个动作做的不好。 那也不行。 因此这里张培猛采取——接棒手型的“主动迎棒设计”。 传统下压式接棒手是“掌心朝下、手指伸直”,几乎是“被动等棒落进来”,而苏神对于张培猛的手型做了关键改良。 让他的右手腕向上翻起5度,让掌心形成一个“微凹的弧度”。 就像托着一个无形的“凹槽”,棒体落入时能被“卡住”而非单纯“压住”。 同时他的手指不是完全伸直,而是微微弯曲3度,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60度的夹角”,刚好能卡住棒体的中段。 这个手型是针对2012年之前改良—— 当时张培猛总因“接棒时棒体滑动”浪费时间,苏神兰迪用3D建模分析发现: 采取下压传统手型张培猛与棒体的接触面积仅60%。 而“微凹手型”能增至85%。 后来他们用橡胶棒反复练习。 闭着眼让队友递棒,只靠手指触感调整手型,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现在张培猛即使不看,也能靠掌心的触感判断棒体是否“落对位置”。 这是微小的优化,但用在极致的比赛对抗里面却相当的有用。 都到了这个地步,那就是分秒必争,说错了,应该是0.01秒都得争。 步频方面,为了匹配后面的劳逸。 张培猛缩小了自己的步频。 因为他的步频本身就比劳逸要大。 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接。 他的办法是“缩短支撑时间”。 启动第一步支撑时间0.12秒。 第二步减至0.11秒。 第三步0.1秒…… 通过“每步快一点点”的方式延缓步频快速提升。 造成和后面第一棒交接的不流畅。 同时他的身体微微前倾4度,比正常启动时的前倾幅度大2度。 这种“主动前倾”能让张培猛右手更自然地向后伸展,避免手臂因“刻意后伸”导致的肌肉紧张。 砰砰砰砰砰。 当两人距离缩至1.5米时。 张培猛的右手已稳定在“165度后伸”的位置—— 这个角度比传统下压式小5度。 手臂更贴近身体。 减少了被风干扰的可能。 也让棒体的“滑行路径”更短。 你要知道,虽然接力比赛里面不标风速但这可不代表没有风速。 因此该做的抗风干扰还是得做。 在极致的速度下,连风速的干扰都得考虑进去,毕竟你交接的速度这么快,一点点都不对,都会引起不良连锁反应。 “交接一定要做好!” 杨剑紧张盯着。 虽然知道这个队伍已经身经百战。 经历过各种场面的考验。 但是每次到了这种阶段还是会紧张。 没办法,谁叫这是咱们自己的国家队呢。 只要是正儿八经的国人。 没有人看这部内心躁动。 不会跟着调动心神。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