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一点就没几个人能做到。 历史级别的强队里面只有美国队和牙买加队有这个能力。 牙买加这一次在米尔斯将近两个月的训练下,不说一下子就变成交接强队,起码不在垫底,已经在各方棒交接上…… 趋于平均水平。 就比如刚刚这一棒。 米尔斯让卡特和布雷克做的交接,虽然是普通的交接方式, 甚至连下压和上挑都不是。 就是普通的立棒。 这么做,主要是米尔斯不想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他要出最好的效果。 这样才能堵得住这些人的嘴。 毕竟还有不少人想坐这个位置。 他必须要接手的第一年就出成绩。 所以采取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是最好的,不要做太多改变。 交接前3秒,他让卡特做“弯道收尾控制术”。 卡特进入下弯道阶段时,速度已突破10.1米/秒,但比巅峰期的博尔特仍慢不少——可他的技术价值恰恰在于“速度与控制的平衡”。 此时赛道的倾斜度从弧顶的4度降至2度,离心力随弯道曲率减小而减弱,他需要在3秒内完成“身体回正+步频稳定+递棒预备”的三重转换,这比单纯冲速度更考验肌肉协同能力。 对比张培猛,在苏神的指导下做的是下压式的协同发力。卡特这边在米尔斯的指导下做的是最基础的立棒式渐进发力。 也就是弯道跑时卡特的躯干与地面呈65度倾斜,左肩比右肩低12厘米。 这种姿态靠左侧腹斜肌的持续收缩维持。 进入下弯道后,他没有突然挺直身体,而是通过“三步调整法”逐步回正: 第一步右脚落地时左侧腹斜肌收缩力度减弱15%,左肩抬高3厘米。 第二步左脚落地时背阔肌发力向上提拉左肩,倾斜角度降至63度。 第三步右脚再次落地时双侧腹直肌同时收紧,像“钢箍”一样固定躯干,最终在踏入交接区前将倾斜度稳定在60度。 这种渐进式调整让重心偏移量从8厘米减至3厘米,避免因突然回正导致的身体晃动。 接下来采取步频与步长的“动态平衡”! 以往卡特下弯道后,他很容易面临一个矛盾: 即是步频过快会缩短递棒准备时间。 过慢则损失速度。 米尔斯给他的解决方案就藏在小腿折迭动作里。 只见他弯道时小腿后摆折迭角度是45度,下弯道时增至50度。 折迭幅度增大能减少摆动腿的转动惯量。 让步频在不增加肌肉负荷的前提下保持稳定。同时他的步长使用“蹬地后蹬角度的微调”: 也就是髋关节后伸角度从直道时的175度减至173度。 既避免步长过大导致落地不稳,又保证每步推进力不下降。 看到布雷克开始预跑,卡特立刻按照米尔斯的说法,弯道跑时他双手握棒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棒体与地面平行。 进入下弯道后,他的右手悄悄做到: 手腕向内旋转5度,让棒体前端微微向上翘起。 此时他的右臂摆幅比左臂小8厘米。 刻意减少多余摆动。 将能量集中到下肢蹬地和手部控制上。 然后是布雷克听觉预判的“步声频率分析”。 然后采取视觉定位的“标线校准”。 启动第一步做“微步幅策略”。 他的脚掌落地时前掌先接触地面,踝关节缓冲角度15度,比直道启动时大5度 增大缓冲能吸收启动瞬间的冲击力,让身体保持稳定姿态迎接递棒。 此时他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手臂与躯干呈170度,掌心朝左,拇指朝下,形成一个“稳定的接棒平面”。 砰砰砰砰砰。 当两个人距离继续缩小。 卡特的右臂开始向前推送时,肘部先向内收再向前伸,形成一个“弧形轨迹”。 这个动作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让棒体前端比后端高2厘米,刚好对准布雷克“掌心微仰”的接棒手型。 此时他的右手腕保持3度向上倾斜,避免棒体水平推送导致“卡棒”。 同时布雷克的右手做了个“主动迎棒”动作:手腕向上翻起5度,掌心与棒体的夹角从90度减至85度,接触面积从70%增至90%。 这种“递棒主动调整+接棒主动迎合”的配合,让棒体在接触前就已处于“最佳对接姿态”。 当棒体前端触碰到布雷克的掌心时,两人的指尖同时产生“压力感知”。 卡特的食指和中指能通过皮肤触觉判断棒体与布雷克手掌的接触位置。 如果接触点偏左,他会微调手腕向右送0.5厘米。 如果偏右则向左调整。 这个力度刚好能固定棒体,又不会因过紧导致卡特无法松手。 在确认布雷克手指扣紧棒体后,他的指尖向前轻推0.5厘米,给棒体一个微小的向前动能,随后指尖迅速放松。 这个动作让棒体脱离时的速度与布雷克的前进速度更匹配,减少“速度差导致的拖拽感”。 和以往牙买加那种随性甚至有些蛮横的拿走接力棒方式完全不同。 起码开始发挥立棒式的一些特点。 同时布雷克的右手腕向内旋转10度,将棒体从“水平姿态”转为“倾斜45度”。 这个角度便于他快速将棒体贴近身体,减少后续摆臂时的空气阻力。 两个人手指一个交错。 布雷克则直接将右臂向内折迭,肘部贴近身体中线,回收路径呈“直线”而非“弧线”。 这虽然说不上什么神乎其神,但是你要看对比的对象是谁? 对比曾经的牙买加队。 那就是好。 很好。 非常好了。 拿到接力棒的布雷克,第一步左臂摆至胸前时,右肩主动向前旋转3度,带动右臂自然前摆。 第二步双臂摆幅差从15厘米减至5厘米。 尤其是核心。 整个交接过程中,布雷克的核心肌群始终保持高激活状态。 接棒瞬间腹直肌收缩力度达最大肌力的70%,确保躯干不因手臂回收而前倾过度;加速时腹斜肌配合摆臂做“交替收缩”,每步摆臂时同侧腹斜肌收缩10%,辅助身体转向。 这是因为第二棒是直道,但轻微转向能提升步频。 因为接力赛没有启动,可以直接加速进入途中跑。 所以米尔斯要求布雷克这么做。 节约起速时间。 最终进入途中跑时核心肌群维持50%的收缩力度,像“稳定器”一样固定重心。 这让他在加速时能更专注于下肢发力。 就这么一套下来。 你不能说有多神奇。 但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 牙买加队在今年2013莫斯科世锦赛男子4×100米接力中,采取的用立棒式交接跑得比以往“不怎么练”的交接……快多了。 这种经过比较系统训练的交接模式,把“减少速度损耗”和“放大选手能力”发挥出来。尤其是布雷克在第二棒的表现,本质是立棒式交接为他搭建了“高速衔接”的平台,让他能把自身维持高速的能力完全释放,进而拉开与张培猛等对手的差距。 以往“不怎么练”的交接,本质是“被动配合”—— 第一棒冲过来时可能步频乱了、身体晃了,第二棒要么启动早了“等棒”,速度掉一大截,要么启动晚了“追棒”,被迫猛加速浪费体力,递棒时甚至可能出现“棒体碰撞手掌”“两人重心对冲”的情况,每一个环节都在偷偷“漏速度”。 而现在则是而立棒式交接是“主动协同”: 从第一棒卡特的“渐进式躯干回正”“步频动态平衡”。 到布雷克的“听觉+视觉双预判启动”,再到递棒时“手指压力反馈同步松握”。 每一步都是提前磨合好的“技术咬合”,把交接时的“速度损耗”压低了不少。 当然这最主要还是因为牙买加之前的空间太多了,都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的算法,一个简单的加减。 就足够他们出现大提升。 布雷克的核心优势本就是“高速维持能力”——且步频步长波动极小。 但这个优势有个前提。 他需要“连贯的发力节奏”。 一旦被打断。 比如接棒时身体晃了、步乱了。 高速状态就容易崩。 之前面对盖伊有失手的时候就是这个原因。 更关键的是,立棒式交接让他能“全程专注于发力”。 递棒时的“同步松握+直线回收手臂”太重要。 卡特指尖轻推0.5厘米给棒体“补动能”,布雷克手腕转10度把棒体摆到45度省力角度,右臂直接贴身体回收。 这个过程里,他的左肩没歪、骨盆没晃,核心肌群始终保持70%的收缩力度固定重心。 也就是说,这时候他不用想“棒握稳了吗”“身体歪了没”,所有肌肉力量都能集中到下肢蹬地。 每一步髋关节后伸角度稳定。 推进力充足还能保持原本直道水准。 自然能把“高速维持”的优势拉满。 当然,说到底说到底,牙买加队靠立棒式交接跑得更快,不是“天赋突然变高了”,而是用技术把“天赋的合力”拧得更紧。 卡特的稳定递棒是“地基”,布雷克的高速维持是“楼体”。 立棒式交接就是那个“承重墙”。 让两者不再是“各跑各的”。 而是1+1>2。 或者说他们终于开始,1+1>2。 以前都是1+1,起码达不到2。 这样一来,众画家接力队的交接优势虽然还是很大,但无法像以前一样轻松就吃掉好几米。 虽然张培猛依靠交接的流畅度,启动的时候速度要更快一些。 短暂的反超。 但。 你要知道。 布雷克的强项就是高速的保持速度能力。 原本张培猛和布雷克就有硬实力上的绝对差距。 现在再加上极致速度,张培猛的延续能力也不如布雷克。 反而会加大了硬实力的不同。 所以才会出现这个短暂的超越后。 没过多久。 张培猛就被布雷克直接撵上。 追平。 然后完成反超。 这个反超的时间点和距离。 可比种花家接力队的教练组预料的…… 来的早的多。 或者说。 太早了一些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