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很快,雪原上只剩下了燃烧的马尸、碎裂的鞍具,以及缓缓飘落的黑色灰烬。 ······ 1942年12月30日深夜,察哈尔万全县,绥远军区先遣部队司令部。 作战会议室内,浑浊的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和汗水的味道。塞外的军事地图铺在长桌上,红蓝铅笔的痕迹交织成一片混乱的战场。 “再呼叫一次!我就不信了,一个轻坦营和一个步兵团能说没就没!” 伴随着杨司令如同钝刀刮过铁皮的命令声,通讯员的手指再次开始在电台旋钮上调动,可耳机里却只有沙沙的白噪音,像是无数细小的虫子在啃噬电波。 片刻后,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耳机边缘的汗渍。 “报告司令员,还是没有回应。包括两个备用频道在内,所有预设频道我都轮询了三遍,可还是联系不上55师三团和装甲二师轻坦营。” “他们所携带的电台功率太小,可能不足以在暴风雪天接受到我们的呼叫。” 就在此时,突然有一名译码员闯进了作战会议室,裹挟着大风和雪粒子来到了杨CW身边,将手中的电报交给了司令。 “哪里来的电报?” “空军的。”参谋长看了眼就开始读,“空二师为了支援地面部队,顶着暴风雪强行出动了一个中队的近地支援机。” “他们发现多伦西南部有大量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推进,判断为我方先遣军,便轰炸了部队前方的敌军单位,特此告知。” 在二战时期,暴风雪确实对战机执行任务构成了极端严峻的挑战,但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完善的应对措施,这些困难并非不可克服。 作为全世界最精锐的空中力量之一,八路军空军早已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备的作战准备体系。 这套体系涵盖了机械改装、人员防护、战术调整三大领域,足以确保部队在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都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此话一出,杨司令紧绷的面容终于舒展开来。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好,好!我就知道刘庆成和严长智不会让我失望!” 他连说了两个好字,声音里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窗外的风雪依旧肆虐,但指挥所内的空气似乎一下子暖和了起来。 捷报如潮水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杨司令刚刚准备下达新命令时,司令部的通讯室那边又传来了喜讯:“报告!55师三团和装甲二师轻坦营联合来报!” 话音未落,杨CW和自家参谋长赶忙跑了过去。 进屋时,二人发现电报员正全神贯注的记录电报,连译码这一步还没开始。 好在前线两部用的是未加密的明码发报,且电报的内容并不算长,同志们仅用时五分钟就编译出了全部内容。 很快,译码员直接把转码后的电报递了上来。 “我部已于今日21时完全控制多伦县城全境,现正接管县政府、粮仓、交通局等关键部门。” “空军同志们的精准轰炸为攻城扫清了关键障碍,城西碉堡群在暴风战斗机的火箭弹覆盖下,不到十分钟就土崩瓦解。” “截至30日23时,战果统计工作顺利完毕,确认击毙日军第27骑兵联队联队长上条一木大佐,全歼该联队497骑及伪满军骑兵第5团。” “缴获清单包括:九四式山炮4门、三八式步枪217支、冬季军大衣2700件、马料200余吨,正可解县城百姓冬装紧缺之急。” 杨司令的目光在电文上快速扫过,整篇报告几乎都是令人振奋的战果统计。 他随手将文件递给身旁的参谋长,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 “这个刘庆成啊,总能玩出些新花样。谁能想到他竟敢借这场暴风雪将计就计,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参谋长接过电报,目光在纸面上飞快地移动着。 片刻后,他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过真是收获颇丰啊!除了没能缴获第27联队的联队旗有些遗憾。其他战利品,那可都是绝佳的宣传材料。” “我一会就联系空二师,让空军的同志们再跑一趟,把所有物料送到边区新华社,给即将到来的总动员加一把火。” 第(2/3)页